原发性肝癌是恶性程度最高的癌瘤之一。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周岱翰擅长治疗肝癌,笔者有幸随师学习,受益非浅,试将其经验介绍如下。
1、病机首推肝火瘀血
湿邪与伤食为重要外因:湿为阴邪,易阻滞气机,一有郁滞,百病生焉。湿邪内侵,首先困脾,脾失健运,水湿内停,郁结日久化热,湿热郁蒸,邪凝毒聚,日渐变成症积。饮食人胃,脾主运化水谷,化生精微物质,营养全身。若暴饮暴食,嗜食醇酒厚味,易伤脾胃,食滞于胃,聚湿生痰,痰食互结日甚,阻滞气血运行,邪毒结聚,成痞积块。因此,老师认为湿邪、伤食积滞是重要致病外因。
正虚为主要发病原因:人体正气是抵抗外邪的唯一因素,正气旺盛,脏腑阴阳和调,气血津液充盈,卫外固密,邪毒难以侵入,众病不生。如素体虚弱之人,或先天禀赋不足,或后天饮食失养,致脏腑功能失调,阴阳气血失和,腠理不固,邪毒侵人,聚集体内,则易患积聚之证。如《景岳全书·论治》云:“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的人,多有积聚之病。盖脾虚则中焦不运,肾虚则下焦不化,正气不行,则邪滞得以居之。”因而老师特别强调肝癌发生的关键在于正气亏虚,脏腑功能紊乱。
内外因素相互影响,使肝气郁结化火,或湿热内蕴化火,血脉壅滞不通,渐成气血瘀滞,经年累月而成积结块。病变过程中,易现肝火亢盛,横逆犯脾,使脾气虚衰。病至晚期,穷则及肾,死血不去,新血不生,肝血失养,肾阴枯竭,脾土衰败,人即消瘦而亡。肝火、瘀血在发病的全程,始终发挥首要作用。
2、分型论治
肝主疏泄,喜条达而恶抑郁,主升、主动为刚脏;肝藏血,体阴用阳。邪毒内聚,肝失疏泄,致肝气郁滞,郁而化火,郁火内灼耗伤阴血,使肝阴耗损,肝血不藏而妄行。肝旺克脾则脾气虚损,肝损及肾则肾水亏枯。面对肝癌复杂的病机,老师临证抓住热、瘀、虚的特点,分为3个临床证型进行辨治。
肝热血瘀:上腹肿块石硬,胀顶疼痛拒按,或胸胁掣痛不适,烦热口干,或烦躁口苦喜饮,大便干结,溺黄或短赤,甚则肌肤甲错,舌苔白厚、舌质红或暗红、时有齿印,脉弦数或弦滑有力。以右胁疼痛,舌质红,脉弦数为辨证要点。治宜清肝火,祛瘀血。
肝盛脾虚:上腹肿块胀顶不适,消瘦乏力,倦怠短气,腹胀纳少,进食后胀甚,眠差,口干不喜饮,大便塘,溺黄短,甚则出现腹水、黄疽、下肢浮肿,舌苔白、舌质胖,脉弦细。以腹胀消瘦,口干纳少,舌质胖,脉弦细为辨证要点。治宜清肝火,益脾气。
肝肾阴亏:膨胀肢肿,蛙腹青筋,四肢柴瘦,短气喘促,唇红口干,纳呆畏食,烦躁不眠,溺短便数,甚则神昏摸床,上下血溢,舌光无苔、舌质红绛,脉细数无力,或脉如雀啄。以膨胀肢肿,四肢柴瘦,舌光无苔,脉细数无力为辨证要点。治宜滋肝阴,补肾水。
3、攻邪宜速
肝癌是邪毒积聚,毒发五脏,虚实夹杂的病证,癌毒可以内溃外破而致发热、黄疸、疼痛、出血、虚衰等毒热内蕴之候。老师认为肝癌早、中、晚期毒热积聚,祛之宜速。尤其肝热血瘀型,如“无粮之师,利在速战”,攻邪越早,疗效越好。临证善用半枝莲、七叶一枝花、白花蛇舌草、栀子、茵陈、溪黄草、仙鹤草、大黄、牛黄、全蝎、蜈蚣、蟾酥、斑蝥、壁虎等清热解毒或以毒攻毒,消除邪热,开结拔毒。其研制的清肝消症丸、莲花片(因重用半枝莲、七叶一枝花而命名)应用临床每获良效。尤崇大黄通腑之效,用之能使肝火、瘀血等邪毒从大便而出,有推陈致新,安和五脏之功,对于肝癌黄疸腹水患者,可取得缓解症状,延长生存期的功效。
4、肝癌晚期强调养肝滋肾
由于肝癌发病的主要因素是正气亏虚,脏腑失调,其病位在肝,与脾肾关系最为密切,常有肝肾阴虚的表现,所以老师把阴虚的程度作为判断晚期肝癌预后的指征。如患者虽形体瘦削,癌瘤未消,但口中和,舌润有苔,脉弦细或细弱而无数象,脉证相符,预示病情稳定,尚可扶正育阴,养精蓄锐,以图后治。可谓“留得一份阴液,便有一份生机。”反之,患者虽形体壮实,但苔黄舌红,口渴喜饮,脉弦滑数,乃邪热亢盛之象。若进而出现颜面晦暗,口于咽焦,舌质暗红或红绛、无苔或见光苔,脉细数无力,为病情进展、预后险恶之先兆。特别是舌光无苔,如镜发亮,摸之无津,舌质绛紫或紫暗时,为肝阴枯竭,危殆将至。因此,肝癌晚期重在养肝阴、滋肾水。临证常用冬虫夏草、沙参、西洋参、麦冬、山茱萸、女贞子、生地黄、熟地黄、白芍、五味子等益脾养肝滋肾药。并强调适当的营养能提高药物的疗效,有药食互助之功效。
5、倡导直肠给药及敷脐法
直肠给药,可由肠粘膜吸收,通过直肠上、下静脉丛,大部分药物进入体循环发挥作用。因此,老师倡导直肠内点滴给药新方法,为肝癌患者尤其是晚期患者提供了给药新途径。方用:大黄20g,蒲公英30g,黄柏、栀子、红花各15g,金银花、苦参各20g。腹痛,便血甚者,栀子易为栀子炭,加罂粟壳、五倍子各15g;高热、腹水者,加白花蛇舌草、徐长卿各30g,芒硝15g。加水1200m1,煎至400ml,滤过药渣后,保持38-40°C备用。患者取侧卧位,从肛门插入导尿管或小号胃管约20-25mm,将中药液放进500ml输液瓶内,如静脉点滴操作,接通已置人直肠内胶管,保持点滴速度为每分钟15~20滴,完毕后保持2小时后排便。每天1次,5~7天为1个疗程。此法对于晚期肝癌患者出现高热、昏迷、黄疸、腹水、呕血、便血等症甚为有效。
肝癌末期往往出现大量腹水,顽固难消,利尿剂效果欠佳,老师应用古人“外治之理,即内治之理”,从脐部给药,使药性能透过脐部,内达脏腑,调整阴阳偏胜。他使用大田螺肉10枚(去壳),七叶一枝花(鲜)30g,同捣如泥,作饼状,加冰片lg散于表面,敷贴脐部,每天1次。连用3天后,尿量可明显增加,腹水减少。方法简单,经济实惠,能减轻患者的痛苦,提高生存质量。
6、病例介绍
何某,男,49岁。1986年2月初因右胁疼痛、食少腹胀、消瘦,在某医院经CT、BUS等检查,发现肝右后叶及肝左叶多处占位性病变,甲胎蛋白(AFP) >3900μg/L,诊为原发性肝癌、II期。同年2月底来门诊治疗,自觉潮热胁痛,纳少眠差,口干溲黄,体检见形体消瘦,面如蒙尘,见肝掌与蜘蛛痣,肝大右锁骨中线肋下3cm,剑突下4cm,舌质绛紫、苔薄黄,脉弦数。辨证:肝热血瘀型。治法:清热解毒,疏肝祛瘀。方药:徐长卿、仙鹤草、半枝莲、七叶一枝花各30g,三七3g,人工牛黄2g,山楂、白芍、土鳖虫、栀子各15g,生大黄12g,茵陈24g,丹参20g,蜈蚣4条。另选用莲花片,每次5片,每日3次口服。另用:西洋参每日15~20g早上煎服;冬虫夏草15g和鸭适量,每周炖服3-4次。治疗半年后,自觉症状明显好转,同年9月在原医院复查,肝右叶病灶明显缩小,肝左叶病灶液化坏死,AFP下降至1300μg /1,,体重增加6kg。乃调整治疗方案,上方配用四君子汤、二至丸、生脉散等加减,并配服莲花片合犀黄丸。同年12月再次复查CT,BUS等,未发现占位性病变,AFP转阴性。
|